最近A股反复震荡,很多人刚回本又开始亏钱。其实每次大跌前,主力资金都会偷偷“留作业”——从成交量、涨停股数量到外资动向哈福配资,市场早就释放了风险信号。
去年9月大盘3700点暴跌前,就有股民发现:当天涨停股不到60只,跌停股却超过30只,结果一周内指数跌了15%。 今天教你识别这些“危险信号”,提前锁定利润。
一、天量成交是“最后的疯狂”
当大盘单日成交量突然爆出历史新高,很可能就是短期见顶的信号。 比如2024年9月30日,上证指数冲到3700点,当天两市成交额突破2万亿,结果第二天就开始下跌。
背后的逻辑很简单:当买菜大妈都开户进场时,市场上已经没有更多资金接盘了。 这时候主力会趁机把筹码高价甩给散户,自己带着利润撤退。
二、涨停股突然“断气”
健康的市场应该是每天有100只以上股票涨停,跌停股不超过5只。 如果某天发现涨停股只剩40只,跌停股却有30只,就像今年4月30日的情况,赶紧提高警惕。
这说明游资和机构都不愿意拉抬股价了,反而在拼命出货。 特别是前期暴涨的科技股、新能源股批量跌停时,往往预示系统性风险。
三、K线图画“狼牙山”
头肩顶、双顶这些形态,其实是主力画给散户看的“逃跑路线”。 比如2025年3月,创业板指在2600点连续三次冲高失败,形成标准的“三重顶”,随后一个月跌了20%。
圆弧顶更隐蔽——大盘每天跌0.5%,连续阴跌两周,很多人以为是正常调整,结果突然加速暴跌。 这种形态出现时,千万别等反弹,第一时间减仓。
四、MACD上演“分手戏”哈福配资
当指数创新高,MACD红柱却越来越短,或者黄白线开始往下拐,这就是经典的顶背离。 去年12月白酒板块见顶时,龙头股股价涨了30%,MACD却提前一周死叉,后来整个板块腰斩。
记住口诀:“股价往上窜,MACD拖后腿,赶紧跑别后悔”。
五、权重股“撑场面”
如果某天指数没怎么跌,但超过3000只股票下跌,只有银行、石油板块在涨,大概率是主力在掩护出货。 今年2月18日就出现过这种情况:工商银行大涨5%,但全市场2800只股票跌超3%。
这说明资金只敢躲进低估值板块避险,其他股票早已被抛弃。 这时候别被指数骗了,赶紧检查自己手里的股票。
六、财经大V集体“打鸡血”
当所有分析师都喊着“突破4000点”,连平时谨慎的博主也开始晒盈利截图,往往是行情见顶的标志。
2024年10月大跌前,某平台TOP10财经博主有9人喊“满仓干”,结果一周后集体删帖。
记住:市场上只有少数人赚钱。 当多数人情绪亢奋时,反向操作才能保住利润。
七、外资突然“翻脸”
北向资金被称为“聪明钱”,它们的动向比内资更敏感。 如果连续三天净流出超过100亿,就要小心了。今年5月6日,外资单日抛售150亿,第二天A股直接跳空低开2%。
可以每天下午2:50查看沪深股通数据,如果尾盘外资还在砸盘,第二天大概率低开。
八、横盘半年不突破
如果大盘在某个关键点位(比如3400点)震荡超过6个月,既不突破也不下跌,往往意味着主力在悄悄出货。
2023年7月-12月,上证指数在3200-3400点横盘5个月,最终选择向下突破,两个月跌到2800点。
横盘时间越长,下跌空间越大,千万别相信“横有多长竖有多高”的鬼话。
九、估值高到离谱
当全市场都在讨论市梦率(用梦想代替市盈率),就是撤退的时候。2021年白酒板块见顶时,龙头股市盈率超过70倍,比银行股贵10倍,后来估值直接腰斩。
打开股票软件看看上证指数PE(市盈率),如果超过过去5年70%的时间,就要控制仓位。
十、政策突然“泼冷水”
监管层不会直接说“股市要跌”,但会用行动提醒风险。 比如突然加快IPO发行(一周发10只新股)、严查场外配资、或者央行逆回购“抽水”,这些都是明确的降温信号。
去年8月大跌前,证监会曾一天批准8家公司IPO哈福配资,结果次周大盘跌了8%。
金控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